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孔德昕
北京時間8月16日,前《紐約時報》名記馬克·斯坦報道稱,一位NBA球隊高管曾認為比起為布魯克林籃網打球,凱文·杜蘭特更傾向于退役。就在這一消息逐漸發酵時,KD親自現身辟謠了有關退役的說法。
斯坦在報道中寫道:“在NBA夏季聯賽期間,一位我常聯系的、人脈發達的NBA球隊高管堅持認為,根據他所聽到的一切,相比于再次為籃網打球,杜蘭特甚至更傾向于退役。這是7月初的事情了。”
隨后杜蘭特針對這一消息發推寫道:“我知道比起我本人,大部分人更愿意信匿名消息源,但如果有人想聽的話,我沒打算在近期內退役,這太搞笑了。”
而斯坦也繼續為自己的報道進行辯護,他寫道:“這三段是我的文章里關于杜蘭特事情的表述...以及為什么我沒有單獨發一條消息來說杜蘭特考慮退役一事。我當時就跟那位高管說,我不相信KD會退役。我用這一逸聞來作為杜蘭特和籃網相關內容的引子。不過我本該使用不同的措辭,因為我早該知道‘退役’這個字眼會吸引人們蜂擁而至,這比后面的19段話更奪眼球。”
簡單來說,斯坦用了一個小伎倆來為自己的文章吸引閱讀,但他沒想到事情會鬧得沸沸揚揚,以至于杜蘭特親自來辟謠。我們知道斯坦已經脫離開ESPN和《紐約時報》,開啟了自己的媒體人創業之路。他創立網站,以付費閱讀的形式進行報道,根據網站標價,訂閱他的報道需要每月花費5美元,而全年訂閱稍有優惠,為50美元。
創業之路自然更加艱辛,即便是在體育報道如此成熟的美國,球迷們的付費閱讀習慣也沒有那么普及。為了能吸引更多人點擊訂閱自己的報道,你能想象斯坦需要一些奪人眼球的標題或內容。而今日的報道中,關于杜蘭特可能退役的相關內容正好在文章開頭,屬于不付費也能看到的部分,這就更加吸引人想要看到完整的文章表述。
事實上斯坦確實在文中寫到了更詳細的情況。“我對那個高管消息源說,我根本無法相信杜蘭特會退役。我堅定地相信杜蘭特有多么熱愛籃球,以至于他不可能做出這種選擇。但眼下,一個月之后的眼下?把退役這個詞和杜蘭特聯系在一起依然顯得非常夸張,但如果是杜蘭特會拒絕去籃網的訓練營報到(9月26日)?拒絕參加籃網的第一次訓練(9月27日)?這種畫面讓人更容易想象了。”他寫道。
所以斯坦的報道更多是指向杜蘭特和籃網之間的裂痕足夠深,KD希望離開布魯克林的態度也足夠強硬。咬文嚼字的話,那位高管當初的說法也包含了自己的推測,他可能只是堅定地認為KD不會為籃網打球了,而這符合過去1個半月我們所看到的一切。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該意識到在所有報道中,最不靠譜的一類說法便是“據匿名高管透露”。這種形式本身就缺乏可靠性,即便報道是來自于知名記者之手,我們可以不懷疑該高管是否存在,但其中也會包含該高管的主觀推斷。社交媒體時代流量為王,人們在傳播一則熱點消息時往往會掐頭去尾。比如在斯坦這一事件中,“某高管相信比起再為籃網打球,杜蘭特更傾向于退役”,大量被簡化成“比起再為籃網打球,杜蘭特更傾向于退役”,這和斯坦的報道已經相背離。但它也提醒我們,引述匿名高管的說法時本來就該謹慎,因為有些說法就和普通球迷的推測無異。
最終我們看到,斯坦的報道和杜蘭特的辟謠之間有接近6小時的間隔,這已經足以讓事件不斷發酵。前NBA球員帕金斯就已經在節目中提到此事,一本正經地分析起杜蘭特以退役為要挾繼續逼宮的舉動。“我現在開始懷疑杜蘭特是否真的有那么大權力...5周前他提出了交易申請,后來又讓蔡崇信在自己和馬克斯+納什之間做選擇,現在又說籃網不換走自己,他就退役。杜蘭特認為自己有權力迫使球隊送走自己,但如果他真的有那么大權力,就不用做這么多來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了。”
另外斯坦的報道中還提到,聯盟內部愈發相信如果杜蘭特沒在訓練營開始前被換走,他就會繼續制造混亂,迫使籃網不得不降低要價將其送走。如果現在還不明顯的話,杜蘭特是真的希望被送去太陽、熱火或者76人、綠軍,他不在乎會對自己的名聲造成多大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