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馬德興報道
近日,歸化球員又突然重新成為中國足壇的焦點。先是傳出了“布朗寧狀告中國足協”的消息,然后又冒出了“足協一刀切叫停歸化”的小道消息,并將矛頭直指國家隊主教練李鐵以及中國足協領導,而外媒又熱炒“在蘇格蘭效力的一名華裔中衛與中國足協進行接觸的消息”,令人完全摸不清頭腦。所有各種無法佐證的消息,很大程度上都有“帶節奏的味道”。
①艾克森成“表率”的背后
先說一個“過時新聞”。
4月6日,中國男足在三亞結束隔離后正式宣告解散。解散之前,中國足協主席陳戌源與秘書長劉奕親赴三亞看望全體球員、教練員與工作人員。在會晤期間,陳主席專門向教練組了解了歸化球員艾克森的情況。而在與全體隊員見面時,陳主席在講話中又特意提到了艾克森,對他過去一個月中的在國家隊的表現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并希望艾克森能夠成為歸化球員的表率。
陳主席在講話中對艾克森的肯定并非無的放矢。在剛剛結束的新一期國足集訓隊中,由于主教練李鐵根據戰術需要,僅僅召入了艾克森一名歸化球員,多少引起了部分球迷的不滿,并以此認定“李鐵反對甚至討厭歸化球員”。實際情況恐怕并非如此。一個比較能夠說明問題的情況是,每每隊內分隊對抗訓練時,艾克森總是能夠出現在主力一方。這其實已經充分說明李鐵對艾克森的認可。
實際上,艾克森的表現也確實像李鐵上任時所提到的那樣,“征召那些有為國出戰強烈愿望的球員。”艾克森不僅能夠準時歸隊、參加國家隊的集訓,而且在集訓期間能夠認真參加國足的高強度訓練。在去年的世界杯預選賽中,艾克森的表現并沒有如外界所愿,競技水平發揮一般,為此也遭到了外界的非議。但今年以來,特別是在國家隊集訓期間,艾克森完成了國足訓練中的要求,一個最為明顯的變化就是體重、體脂明顯下降,而且體型也開始逐漸恢復到當初剛剛來到中國踢球時的情況。也就是說,競訓水平至少較去年已經上了一個臺階。而這也是國家隊真正所需要的那種歸化球員。正因為此,陳主席在了解了相關情況之后,在全體會上肯定了艾克森,并希望他能夠成為歸化球員的表率。
回想一下同樣屬于歸化球員的費南多,相信廣州恒大俱樂部對其重罰一事依然為球迷印象深刻,可恒大緣何重罰費南多?根本還是在于其自我約束力明顯下降,特別是轉會離開重慶之后。像這樣一位剛剛因為違紀而受到俱樂部重罰的球員,哪怕不是歸化球員、而只是一名本土球員,恐怕國家隊短期之內也很難將其召入隊中,更何況迄今為止費南多尚未得到國際足聯的身份認可、并不具備入選國足的條件。
從去年開始,歸化球員成為中國足球的“熱詞”。但在歸化球員的問題上,水平與能力很重要,可并不是第一位的。在《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中的第31條明確道:“精心打造國家隊。發揮制度優勢,強化組織領導,增強國家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弘揚中華體育精神,打造技藝精湛、作風頑強、能打硬仗、為國爭光的國家足球隊,以優異表現振奮人民群眾信心、激發青少年熱情、促進全國足球發展。”習總書記也曾強調:“對國家隊運動員,要提高運動素質能力,也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增強他們的使命感、責任感、榮譽感,打造能征善戰、作風優良的國家隊。”
可以說,不管是習總書記的指示,抑或還是足改“五十條”,都為當下足球運動員“歸化”做出了明確的規范與要求,即歸化球員首先應該是人品、球品,要對中國這個國家有認同感、自豪感,進而對中國國家隊有認同感、自豪感與使命感,是真心實意地愿意代表中國國家隊參賽,而不是首先看在“錢”的份上,“為錢出戰”。艾克森的“表率”恐怕就是表現在那種“認同感”、“使命感”。在國足解散后不久,艾克森通過社交媒體表達了感謝之情,稱“過去幾個月對全中國是很艱難的,但我們在一起,像一個大家庭一樣,在這困難時期完成了出色的訓練。”這才是中國國家隊所真正需要的歸化球員!
②信息不對稱,究竟該信誰?
之所以稱“足協一刀切叫停歸化”的說法令人一頭霧水,很重要一點就是這個說法傳出的前一天,陳主席還在國足內部充分肯定了艾克森,轉眼就出現了這樣的小道消息。特別是,在疫情下,相關的足球消息與新聞不多,但凡有點風吹草動,傳播比平時更快、更廣。很顯然,這種情況的出現恐怕首先在于“信息不對稱”,因信息源有限或渠道不通,對真實情況并不了解、相關信息不掌握,于是出現偏差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坦率地說,記者對歸化球員的問題一直是持保留意見的。但是,既然“歸化”作為一項國家政策出臺,肯定有其積極意義與作用。同時,作為執行層面的中國足協,恐怕沒有理由拒不執行、甚至排斥。而且,在李鐵出任國足主帥之后,記者在私下交流中也了解到,李鐵本人明確表示在他的位置上沒有歸化球員與本土球員之分,只要符合相關規定、具備能力和水平,特別是擁有強烈為國出戰的意愿者,他都一視同仁,并會根據實際情況作出最理想的選擇。于是,所謂的“李鐵不要歸化”也就無從談起。
更進一步說,目前國內已經完全符合標準、具備代表國家隊出戰資格的歸化球員依然屈指可數,外界熱議的諸多外籍球員至今其實尚未具備資格,即便是李鐵有心啟用也限于硬性規定而無奈。
從程序上來說,歸化球員的操作主體是地方俱樂部,中國足協在實際操作中僅僅只是起到輔助作用。這與其他國家處理歸化球員是完全一致的,譬如近期無論是阿聯酋還是馬來西亞,國家隊中都出現了新的歸化球員,但這些球員全部都是他們所效力的俱樂部在操作,首先是拿到本國的身份,然后由所在足協幫助上報國際足聯進行身份認定,在獲得認定之后,才具備代表各自國家隊出戰的資格。這就好比李可與侯永永拿到中國身份,都是北京中赫國安俱樂部操作的,這之后,中國足協幫助他們上報國際足聯,但國際足聯認定與否,并不是取決于中國足協。同樣,廣州恒大俱樂部如今幫助多名巴西球員拿到了中國身份,但能否獲得國際足聯的批準?同樣不取決于中國足協。
迄今為止,已經拿到中國身份的外援依然未能獲得國際足聯的身份認可,部分是因為尚未達到“在該國連續生活超過5年或以上”的時間規定,部分是因為有“為其他協會的國字號代表隊出場參加正式比賽的經歷”。而歸化球員能否代表國家隊出戰,除了國際足聯的身份認定這個必要條件之外,還需要看其當時的競技狀態與水準、是否符合主教練的技戰術打法需要,教練會根據對手情況作出不同的選擇。
③從起步的“無序”走向“有序”
某種程度上,從去年初開始的“歸化熱”經過一年多的實踐之后,中國足球的“歸化之路”由起步階段的“無序”狀態其實是正在逐步向“有序”邁進。因為“無序”,所以出現了像德爾加多、錢杰給等這樣幾位從一開始就不可能為國家隊出戰的歸化球員,也有像羅伯特·蕭這樣技戰術能力和水平完全達不到要求的歸化球員。整個過程中,有因為歸化是新生事物、操作者對相關的規則與規定不甚了解或了解不細、吃不透的原因;也有為錢而歸化的原因,也就是“錢”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更有經紀人將“歸化”當成一門生意來做的原因。這也就與國家最初出臺“歸化”政策的本意完全背道而馳了。
隨著越來越多的俱樂部開始了解、熟悉相關的規定與規定,加上中國足協針對具體的情況出臺了更多的細則,這也就使得“歸化”看不上不再那么熱,但實質卻促使相關俱樂部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不得不更為嚴謹。這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件幸事,相信在未來一段時間里,“歸化”并不會就此馬上劃上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