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禁藥解析(四)伊辛巴耶娃值得同情嗎?
![](https://resource.ttplus.cn/editor/headphoto/5743ccef-f555-44c8-8fd7-cc87f6479cb6.jpg)
體壇+記者王勤伯報道
任何一個不懂法理也不愿意去了解國際規則和體系的人,都容易被感情牌擊倒。任何知道自己在法理上站不住腳、在法官面前無計可施的人,都只能狂打感情牌。
伊辛巴耶娃就是后者。
在俄羅斯體育代表團壯行會上,伊辛巴耶娃不僅發表了堪稱標準普京黨徒的高論,請求俄羅斯健兒們去里約揚我國威震撼敵人,還動情落淚,附和普京的“雙重標準”、“歧視論”。
問題是,既然普京認為7月24日國際奧委會決議是“雙重標準”和“歧視”,為什么俄羅斯要接受(且沒有把該決議告上法庭)并宣布該決議是客觀的(穆特科語)?為什么普京要做出巨大的妥協來換取國際奧委會這個決議?——妥協包括外國專家協助俄羅斯組建獨立的反興奮劑機構,也接受國際奧委會對各單項體育協會發放審核俄羅斯運動員參賽條件的嚴苛標準。
一個跪地認罪求饒的人,死里逃生以后明知案子在法理上無法翻轉,試圖在輿論上贏回面子——俄羅斯政客們不放棄任何一個可以煽動民族情緒、可以把體育全盤政治化的機會。有關國際奧委會決議的體育法理分析,我們在此前的解析文章中已經有過詳盡解答,這里不再重復。
本文討論的主題是:伊辛巴耶娃冤不冤?她是否值得同情?
2009年,伊辛巴耶娃創造了5.06米的女子撐桿跳世界紀錄。
伊辛巴耶娃的感情牌是非常有分量的感情牌,因為她本身是個大牌。參加里約奧運的其他國家運動員,無論是田徑的加特林、鮑威爾,還是網球的辛吉斯,以及游泳的多位世界級明星,都有過禁藥停賽前科,他們可以參加奧運,一輩子沒有一次藥檢陽性的伊辛巴耶娃為什么就不能參加奧運?
過去常年在西歐生活,尤其以意大利為基地,伊辛巴耶娃和多家西方媒體關系極好,她接受了《米蘭體育報》等媒體的專訪,一再強調上面這個問題: 為什么他們可以,而我不能?
被伊辛巴耶娃的感情牌擊倒的人,基本都屬于不明白目前世界體育反興奮劑運動的形勢以及制度。伊辛巴耶娃的悲劇,是她把“個人歷史清白”當成了俄羅斯體育全面抵制反興奮劑組織和運動的賭博籌碼。
正是因為禁藥在全世界范圍泛濫,國際奧委會旗下兼具偏執狂和孤膽英雄雙重形象的世界反興奮劑組織(WADA)才營建了一個越來越發達的世界性反禁藥系統,其核心內容就是全天候監控頂尖運動員,采用whereabouts報告追蹤制度,各國參加國際大賽的頂尖運動員必須隨時可以接受飛行藥檢。
田徑當然是最受WADA關注的項目,經過很多年的探索,WADA對運動員用藥的規律和方法也有了更多的了解。舉例說,2008年奧運會競走冠軍意大利人斯瓦澤在倫敦奧運之前曾在意大利接受了藥檢,他以為WADA不會再來找他了,一個人去德國訓練,在那里每天注射小劑量的epo,只要按時停藥,可以在奧運會上不被查出,沒想到剛開始注射沒兩天,WADA的人突然又敲開他的家門……whereabouts系統發揮了作用。
然而,在俄羅斯,位于莫斯科的反興奮劑實驗室徹底被政治力量滲透,這個中心幾乎名存實亡,國際化的反興奮劑工作根本無法開展,面對的是俄羅斯政治力量構筑的一堵墻。俄羅斯試圖以全世界都服藥為理由讓WADA的工作在俄羅斯變成是走過場,這導致WADA不得不在2015年宣布關閉莫斯科實驗室。
也就是說,早在去年,俄羅斯所有參加奧運的運動員實際都已被置于失去參賽資格的風險之下,因為沒有人能保證他們在奧運之前大半年時間內接受符合規定的藥檢。為什么其他國家的運動員要遵照WADA的嚴格規定,而俄羅斯運動員可以只用走過場呢?——要知道,僅僅因為未按時通報每日行程,意大利體育檢察官就提出對整個意大利國家隊田徑隊26位明星成員處以2年禁賽。
普京和穆特科完全明白WADA在2015年的指控意味著什么,但他們就是要硬來,不管怎樣,這些都是西方政治陰謀,那些對WADA供出俄羅斯體育禁藥問題的人都是被美國收買的間諜……
最后實在挺不住,為了換取7月24日國際奧委會不全面制裁俄羅斯,普京宣布同意由外國專家參與組建獨立的反興奮劑機構——為什么不在2015年就配合WADA的工作非要死到臨頭才認罪妥協呢?這等于是拿所有俄羅斯運動員做政治賭注,最后時刻妥協雖換來俄羅斯國旗可以在里約升起,卻也不得不認罪并接受國際奧委會對俄羅斯運動員選拔制定更嚴苛的標準——何苦這樣折騰自己?
2008年,伊辛巴耶娃在北京創造了5.05米的奧運會紀錄。
俄羅斯田徑有很多問題成員,無論是服用禁藥被停賽過的、進入麥克拉倫報告的,還是服用此前未被禁止的神藥米曲肼因為殘留過多在2016年被查出的。伊辛巴耶娃確實是最干凈的一個,從未有過藥檢陽性歷史。
伊辛巴耶娃不可能不了解反興奮劑運動的形勢,也不可能不熟悉whereabouts系統的原則。她完全可以在2015年就去國外訓練,實際上過去她長時間在意大利訓練。像過去備戰大賽一樣回到意大利,接受西歐藥檢中心的飛行檢測,這樣將導致國際田聯根本無法拒絕她。然而,她選擇把自己和所有俄羅斯田徑運動員捆綁在一起。
這是一個出身貧寒、有少數族裔血統、性格活潑也討人喜歡的運動員。同時,她也屬于俄羅斯軍隊系統,在政治上很早就投靠了普京,并明明白白踏踏實實地為退役后從政進行著周密準備。
因為伊辛巴耶娃在賽場上的形象而喜歡上她的人,最后都會驚訝于她那些出格的民族主義言論,甚至是極具意識形態色彩的話語,例如把異性戀說成是“正常人”,把同性戀視作不正常,并聲稱看到同性戀現象就開始“擔心國家的未來”——把仇同情緒和國家利益聯系在一起,恰恰是納粹希特勒時代流行的思維,大男子大國家大領袖。
伊辛巴耶娃同時也是個明白人,她一邊把自己和整個俄羅斯田徑捆綁在一起,但在接受西方媒體采訪的時候,她又更多強調“為什么他們可以,我不能?”,而不是“為什么他們可以,我們不能?” ——需要請求同情的時候,她又把自己剝離了出來。
這位撐桿跳女皇的感情牌就是如此——如果不考慮法理邏輯,她似乎遭到了天大的冤屈。但考慮國際體育法規、全面審視國際奧委會決議,可以發現,伊辛巴耶娃是自己讓自己成為了政治體育的犧牲品,她試圖以個人清白的過去把問題百出的俄羅斯田徑捆綁上岸、想用自己的個人影響力挑戰國際奧委會和世界反興奮劑組織的權威、讓俄羅斯可以堂而皇之地違反國際規則,這不是孤膽英雄,僅僅是選擇犧牲自己去維護他人的、體制的錯誤。
感動,這個詞常常很虛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