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鏈式防守前世今生(1)——源頭:瑞士門閂

北京時間昨天夜里,本屆歐洲杯開賽以來最精彩的一場大戰上演了,打出精彩攻防的意大利隊2比0完勝西班牙隊??椎僭谫惡笳f:“小伙子們太棒了?,F在我們得恢復,因為又有一場惡戰要跟德國打,但我們已經證明了,意大利踢的不是鏈式防守了(Catenaccio)?!?/span>
鏈式防守一詞籠罩光環又背負惡名,意大利的球隊無論取勝還是失利,無論風光無限還是顏面掃地,無論大舉進攻還是龜縮死守,這個詞都會出現。那到底什么是鏈式防守?它真的和意大利人的民族性格有關嗎?意大利足球還在用鏈式防守嗎?真的像孔蒂說的那樣已經舍棄鏈式防守了嗎?今天體壇+發布《倒轉金字塔》一書第十章“鏈式防守”的節選,幫助讀者尋找這些問題的線索。
沒有哪種戰術體系能像鏈式防守[注]這么聲名狼藉。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目中,這個含義為門上鏈條的詞,呈現出了意大利足球最偏執、最消極和最野蠻的一面。英國人對它大肆貶損,斯坦執教的凱爾特人在1967年冠軍杯決賽中擊敗埃雷拉帶領的國際米蘭,從而將鏈式防守的典范變成手下敗將。利物浦主帥香克利祝賀斯坦,堅稱這場勝利會讓他“永垂不朽”。
后來一些內幕披露出來,說在斯坦的授意下,兩位凱爾特人的教練整場比賽都沖埃雷拉罵個不停,還參加了賽后宴會。埃雷拉一直堅持說別人誤解了自己,認為就跟查普曼的WM陣型一樣,自己的戰術體系名聲差只因為弱隊的模仿太拙劣。到底是不是如此仍有待探討,不過,盡管鏈式防守后來那么邪惡,但起源時沒什么特別。
1967年冠軍杯決賽后,香克利祝賀斯坦。
[注] 鏈式防守,原文為“catenaccio”,直譯是“鏈式的”,主要有一實一虛兩層含義。起初 說的是戰術,指一種防線,基本特征是設自由人和人盯人防守;如果指戰術體系,通常包含自由 人、人盯人防守、左后衛進攻、專職防守型中場、組織者指揮和右邊鋒回防等。其次,這個詞在 1960年代就染上了負面色彩,當時一些英國媒體使用時帶有貶義,它逐漸成為一種比賽態度和足 球風格的代名詞:消極、功利、放棄控球,只在乎結果,不關心場面,乃至不擇手段。這種情況 下,它已經和具體的戰術設置無關,不包含自由人的球隊也可以踢鏈式防守,穆里尼奧的球隊常被 掛上這種標簽。
它的源頭在瑞士,開創者是奧地利人卡爾·拉潘。這位教練1905年出生于維也 納,言語溫和,行事低調,出了名的彬彬有禮。球員時代他踢前鋒和進攻型中前衛,正逢維也納足球在1920年代中后期的黃金歲月,自己入選過奧地利國家隊,1930年隨維也納快速奪得聯賽冠軍,然后去了瑞士塞維特擔任球員兼教練。他深受咖啡館 文化的熏陶,晚年自己在日內瓦開了一家。
按照瑞士泰斗級體育記者盧茨的看法,因為自己的隊員是半職業球員,體能比不上已經完全職業化的對手,所以拉潘開始謀劃對策,力圖彌補這個短板。1962年世界杯開幕前不久,他非常少見地接受了采訪,對《世界足球》雜志說:“瑞士球隊很看重戰術,瑞士人算不上天生就是踢球的料,但做起事來通常很清醒,可以說服他們事先思考和提前盤算。”
“有兩種選人組隊的思路。要么能找來十一個天生就很強的球員,完全夠檔次, 跟對手單挑能占上風,例如巴西;要么手下是十一個普通人,得整合進一個專門的 構想中,得有個策略。這個策略的目的就是讓每名球員都為球隊利益發揮出最大價值。難處在于,在不剝奪球員思考和行動自由的情況下,怎么嚴格執行戰術紀律。”
拉潘的解決方案被一位瑞士記者命名為“verrou ”,即門閂。要是想理解這個門閂,最好的辦法是將它看成235 陣型的演變產物——查普曼的WM 陣型早就在英格 蘭問世了,但過去好多年后,維也納的球隊仍主打235 陣型。跟中前衛撤到兩名后衛之間,從而演變出WM 陣型不同,門閂的做法是將兩名邊前衛后撤到兩名后衛的左右兩邊。兩名邊前衛仍保留進攻職責,但主要任務是對抗對方的邊鋒。
兩個后衛實際上就成了中后衛,他們起初是并肩作戰,不過在實戰中,如果對手沿自己的右路進攻, 雙后衛里居左的那個,就會朝球的方向移動,居右的在他身后協防保護,反過來也是 如此。理論上,防線總能保證比對手多一人——當時瑞士媒體稱之為“門閂人”,也 就是后來的自由人[注] 。
[注] 自由人,譯自意大利文單詞“libero”,清道夫譯自英文單詞“sweeper”和德文單詞“ausputzer”,這三個單詞是不同語言對同一個位置的稱呼,詳見足球術語列表中的條目。英文中的常見用法是libero和sweeper混用、相互替代,本書即是。
這是1938年世界杯上瑞士隊第三場比賽的陣容,即0比2輸給匈牙利。前兩場是1比1平德國和加賽4比2勝德國,這兩場施特爾策沒上,踢門閂人的是隊長米內利。米內利是瑞士足球史上的巨星,在蘇黎世草蜢效力多年,跟拉潘共事過,他沒有留下進球數據,按文字資料的記述,他雙腳均衡,技術精湛,擅長從后場運球。
這套體系的主要缺陷是對中前衛要求太高。拉潘的陣型是這樣的:四名后衛, 兩名回撤的內鋒,內鋒身后有個中前衛,再加上一字排開的鋒線三人。紙面上,它非常像穆里尼奧最初執教切爾西時采用的現代版 433 陣型,但就雙邊鋒的推進方式而言,區別非常明顯。作為純粹的前鋒,(拉潘手下的)邊鋒始終遠遠頂在前場,本方丟球時不回去支援中場的隊友。這就意味著門閂遇上WM 陣型的時候,三前鋒通常正對應對方的三后衛,兩名內鋒對付兩名邊前衛,而中前衛就得對抗兩個內鋒。采用自由人的球隊永遠面臨一個問題:某個區域多放一人,別處必然兵力短缺。
碰上235 陣型就更糟了。用門閂的球隊得在球場兩頭各放一個球員,這等于說,中前衛不光要應付對方的兩個內鋒,還得對抗他們的中前衛。這幾乎不可能做到,所以拉潘的球隊傾向于陣線回收,將中場讓給對手,用緊密盯防擺出一道堅固陣線,讓對方陷入徒勞橫傳。隨著這種戰術體系的發展,中前衛減輕了身上的重擔,內鋒漸漸回撤到他身邊,但是,更顯著變化出現在后防線,兩名后衛(原注:實際上是中后衛)中的一個撤到另一個的身后,這就成了正宗的清道夫。
1937年的蘇黎世草蜢。從1935年到1948年,拉潘在這里執教,帶隊五奪聯賽冠軍。從1930年到1943年,米內利在這里效力,擔任過隊長。
1938年世界杯,德國1比1瑞士那場,右邊是瑞士隊長米內利。
拉潘帶領塞維特兩奪聯賽冠軍,1935年去執教蘇黎世草蜢后又拿了五次,不過,得等到他在瑞士國家隊取得成績后,這套戰術體系才真正展現出威力。1937年,拉潘開始短暫執教瑞士隊,成功打進1938年世界杯。當時公認瑞士足球是中歐國家里最弱的,他們在中歐杯上的戰績相當差:32戰4勝3平25負。
但世界杯前的友誼賽中,運用門閂的瑞士2比1擊敗了英格蘭。世界杯開幕后,首輪他們又贏了德國——當時德奧合并已經完成,對方擁有多名前奧地利國腳。接下來他們0-2 不敵匈牙利,止步于八強。瑞士隊雖敗猶榮,已經把最好成績提高了一大步。不過人們只是對門閂有點好奇,覺得弱隊可以用它來對付強隊,但僅此而已。
相關連載:
本書已發行,體壇+總編輯、國際足聯金球獎中國媒體評委駱明傾情推薦。目前可通過出版社微店購買;7月初在京東和亞馬遜上市,目前可預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