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瑞士一場默契球 但下了個有滋有味的鴨蛋

記者林良鋒述評
默契球是最難踢的,第一當然是雙方有共識:我不要你的命,你也別讓我難堪;其次,雙方各有任務在身,否則純為做戲也勉為其難;最后,萬一演砸了,受傷一方不至于受災。
史上曾有多個“名局”,演技最差的當然是1982年世界杯在希洪,西德只需小勝奧地利,便可確保攜手出線,只打了十分鐘赫魯貝施就頭槌破關,剩下的80多分鐘里,德奧形同散步,看得觀眾怒不可遏,面對鏡頭紛紛拿出鈔票表示球員被收買。媒體將這場默契球命名為“德奧合并”,諷刺當年納粹吞并奧地利,將奧地利陣中菁英編入“大德意志”隊。演得恰到好處的則是12年前瑞典和丹麥,雙方需要一場2比2的平局做掉同分的意大利,筆者當時恰在現場,瓢潑大雨中,目睹了來自不同半島但心意互通的兩隊將虛擬的平局變成現實,深諳個中奧妙的意大利人竟沒有抗議。
有人問:為什么不打成3比3?這樣不是更像回事?一是時間不允許,4個進球平均相隔20分鐘,最后一球由瑞典的榮松在第89分鐘打進,再添2球,安排不過來;二是氣候惡劣,萬一其中一方橫豎不能扳平,那不便宜了意大利?倒不是瑞、丹和意大利有梁子,而是既然命運掌握在咱們兩家手里,平局對雙方都有利,為什么要死拼讓第三方從中漁利?
法國和瑞士這場,也算得上默契平局中的好戲,只是劇情沒有當年瑞典、丹麥一役那么驚險緊湊。法國如果打掉了瑞士,羅馬尼亞又大勝阿爾巴尼亞,則羅馬尼亞列次席,瑞士知道輸球的風險,當然不會謙讓,事事爭先。法國穩有第一,沒必要為人火中取栗。這是平局的基礎,也是場面的真實反映。瑞士擁有接近六成控球,也接近控制了局面。一俟阿爾巴尼亞于第43分鐘領先,法、瑞私下松了口氣,發揮也朝著無拘無束的方向發展,德尚在第63、第77分鐘先后換上帕耶和馬圖伊迪,就是放手讓手下一搏,給帕耶沖擊金靴的意思。
法國帶著任務上場,為下一階段錘煉防守,主力陣容輪換5人:波巴、格列茲曼、吉尼亞克、卡巴耶和穆薩·西索科首發,但后防5將不動。這一練,零封的目的達到了,默契球也有價值,不過也付出了2張黃牌的代價:拉米和科斯謝爾尼,加上之前吃牌的坎泰和吉魯,法國在16強從鋒線到后防都有規避記名警告的壓力。如何在隨后兩場保持取勝的基礎上,到達四強“洗牌”的彼岸,就是德尚要斟酌的了。
長達一小時的防守演習,暴露了法國不少弱點,兩張黃牌一個是科斯謝爾尼粗野攔截,一個是拉米的危險動作。法國撕了瑞士4件球衣,竟一張牌也沒給,堪稱大賽奇觀。這兩張黃牌究竟值不值,要看法國在16強攤上誰,可能的對手是北愛爾蘭、捷克或瑞典,三家進攻都不強,法國的壓力較輕。
練了一小時防守,法國在前場也不敷衍,波巴帶球推進中左腳勁射擊中門楣,格列茲曼勁射被撲,帕耶上場后打了兩腳凌空,其中一次再中門楣,激起全場驚呼。他這一腳精彩射門的鋪墊也很養眼,西索科從后場啟動,憑速度生吃對方兩人前赴后繼的攔截,下底傳中,落點恰到好處。而這是科芒或馬夏爾都沒有做過的,前一天阿扎爾“生吃”愛爾蘭后衛為盧卡庫送上助攻,希望西索科也有機會再演一次千里狂飆,邊鋒還是表演一下速度才讓人看著過癮,沒有速度哪來激情?